问题
在宣传引导群众和弱势群众帮扶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中,存在着灾后重建中某些党委政府的声音不能第一时间传到基层,部分基层干部、群众感恩意识不够,有的干部结对帮扶形式单一,弱势群众困难未能及时得到解决等。
解决方案
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,进一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。以群众为主体,以党员干部带头和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,通过群众喜闻乐见、易于接受的多种形式,让老百姓真实感受到感恩活动、群众路线的实效。各级党组织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将党和政府的温暖、社会的关心切实送到群众身边。各县区、市级相关部门通过书法、美术、文艺作品,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弘扬感恩文化。
交通、水利、教育、民政等部门各施其责,摸清全市民情底数,建立贫困、留守、残疾、受灾、失独等弱势群体民情台账。
民政部门开展整治“人情保”、“关系保”、“错保”等问题,加大了城乡医疗救助力度,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灾后恢复重建工作。
群众反应
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, 由成都市出资、出力援建,在各级干部,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引导下,当地群众感恩意识不断增强,积极配合拆迁,自己投身其中加快重建,还自发地在重建工地上贴上了“感恩成都,感谢援建”的对联,群众在工地周围义务为施工方提供开水,提供休息用具,用力所能及的行动感恩援建。群众感恩奋进的镜头,不仅在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有,在芦山、在天全、在宝兴,随处可见。
在民政措施中,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因灾返贫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,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。同时,对原保户逐一重新核实情况,有效解决了“人情保”“关系保”“错保”等问题。
记者 杨瑞
|